修法不是件看心情的事,没有稳重的品格,很难有高深的成就
☟
你的功课一直在坚持么?每天无论多忙都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做功课么?还是心情好的时候就多修几个小时的法,状态不好就干脆不修了?
修法不是件看心情的事,一定要有稳重的品格。
菩提道上需要完成的持戒、闻思修、依止上师等善行,哪一样能够离开稳重的品德呢?别解脱戒要尽形寿守持,菩萨戒要生生世世守持,如果没有稳重的品德,没办法时时处处去坚守戒律。
再说,要获得大乘圆满的见解,也不是想象得那么容易的,我们必须拿出一颗真诚的心,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闻思修行。今天这么闻思修,明天还是这么闻思修,后天还是这么闻思修,天天都应坚持闻思修。
不能因为暂时的违缘而心生退怯,也不能因为暂时的顺缘而心生骄慢。如是一点点地把旧有的邪见、烦恼、习气清除掉,然后一步步地提升正确的见解、信心,最后获得圆满的见解和信心。
依止上师善知识同样需要稳重的品质。大圆满传承上师蒋华西宁(文殊友)依止噶绕多吉(极喜金刚)大师修学了数十年,后来自己在尸陀林中为诸空行母传法,并坐禅八十九年,最后化成虹光示现圆寂;他的弟子西日桑哈依照观音菩萨的授记,前往印度依止了蒋华西宁25年;加纳思扎得到金刚萨埵的授记,前往汉地五台山依止西日桑哈31年;而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仁波切也足足依止了法王如意宝21年。
诸位传承上师,都是长年累月地坚持闻思修行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,才能获得了圆满的成就。
世上万事万物,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都是渐渐积累而成就的。我们以前读书也要幼儿园小班、中班、大班,小学六年,中学六年,大学四年,何况修习无上大道呢?按照次第来说,初开悟以后,一般都要闭关很多年,实际已经保到了圆熟,在境界里不会走作,才能放任。
有的人依靠上师加持,见解已经契入了,认识了大圆满的本性,但如果没有进一步闭关修行,境界也会消失的。一旦见解稳定,有所开悟,有所悟入,就要进一步去实修,这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。如果没有稳重的品格长期地养育,就很难有高深的成就。
就像烧水一样,才烧到五十度又不烧了,冷到二十度再继续烧,烧到三十度又停下来,这样烧烧停停、停停烧烧,永远是烧不开的。
大家读过《六祖坛经》都知道,六祖大师大悟以后,在猎人堆里15年长养圣胎。而其他开悟的大禅师,像南阳慧忠国师,他在六祖那里得受心印之后,住在南阳白崖山40多年不下山。利踪禅师也住在子湖45年不下山。从朗禅师住山期间,30年不出雷池一步。慧朗禅师住在潭洲招提寺,30年不出寺门一步。大同禅师住在投子山30年。南泉禅师在池阳30多年不下山。
如果没有这样的持重,怎么会有大成就呢?以前法王如意宝住世的时候,很多修行者十年二十年都没有出学院的山门,这样修行肯定会有所成就。
反观现在,大多数修行人身语意处处不稳重。
身不稳重体现在喜欢上网、逛街、看电影、看电视、看小说,喜欢到处跑道场,今天依止一个上师,明天依止一个上师,修法也是换来换去,这样怎么可能获得成就呢?
有的人一开始闻思佛法,积极性很高,但过段时间一发现有些听不懂,就放弃了,觉得念佛简单就跑去念佛了,这样就中断了传承,放弃了闻思,怎么可能对佛法生起稳固的信心和定解呢?
还有的人参与发心工作,也是没做两天就跑了,这样怎么能积累广大资粮呢?
语不稳重体现在喜欢信口开河、妄加评论,尤其在网上,到处发帖灌水,甚至雇佣水军,给人抹黑造势。现在人还特别喜欢偷换概念,安立颠倒的语言,让人觉得这话很时髦,很有时代感。你们观察自己是不是这样的,有的话一定要改变过来。
意不稳重表现在想法变得很快。一会觉得闻思重要,开始学习五部大论;一会又觉得人生短暂,还是实修吧,又放下闻思;这是完全不明白闻思和修行的关系。
闻思佛法以后,知道唯有修法才能对治烦恼,可是烦恼真的现前时,不是想着用佛法对治,而是用看电视、看小说去缓解,这是学法的心没有稳重的缘故。
比如今天看点书、做思考题,或者大家讨论学习,结束以后就说:“哎太累了!我要放松一下!”怎么放松呢?就听一些流行音乐、看电视电影等。其实这不是放松,而是加重烦恼。
全知麦彭仁波切在《二规教言论》中说:“身体若不稳重者,如牛落角遭众欺;语言若不庄重者,如同乌鸦众人恨;性情若不稳重者,如风吹叶飘无定。”以上身语意三种不稳重,根本在于意不稳重,所以,我们时时处处要管好自己的心。这是特别关键的。
文 | 整理自菩提洲网站 >在线学习
《开显解脱道》讲记 第31课 四无量心07
慧持法师 讲释
往期推荐